广州

同心“核”力 登创新高地

2019年09月23日 16:46
来源:广州日报


云广特高压直流工程是世界首个±800kV直流输电工程。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摄    

云广特高压直流工程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摄    


AG600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治家摄

苏国辉

刘磊

统筹:龙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锟、陈治家、蒋偲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被写入今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关键核心技术若无法取得突破,则民生福祉的改善将遭遇阻碍,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也将遭遇“卡脖子”风险。工业体系和科技体系完备的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被寄望成为引领核心技术突破的创新高地。在国家急需、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领域,广州正在率先谋划、着力攻坚,展现国家中心城市的责任与担当。

今年3月,广州市政府通过了《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标志着广州启动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广州将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事实上在广州,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自立、创新自主的传奇正陆续上演。

目前,不仅在广州,在大湾区的其他城市,都在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以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

中国直流输电技术:

不惧挑战 实现领先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主持完成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荣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实现了广东省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特等奖的“零的突破”。该技术是世界首创,是公认的我国领先世界的技术,标志着我国直流输电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巨大跨越。

我国能源资源与电力负荷分布极不均衡,在此背景下,李立浧首次提出发展特高压±800kV直流技术。这一技术具有输送容量大、送电距离远、输电效率高的突出优势,是大容量电力输送的超级航母,是电网技术的明珠和制高点。特高压±800kV直流技术是世界首创,国内外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面临特高压、大电流下的绝缘物理特性、电磁环境、设备研制、系统控制等四大挑战和难题。

这一想法提出后,曾经遇到了不少的质疑。但李立浧认为,不能因为技术难度大、此前没有相关经验就放弃。他带领国内数十名专家,通过160多家单位联合攻关,研制了13大类73种主要电气设备,获得关键技术141项,创造了37项世界第一。

从2004年开始技术研发,2006年我国开始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建设。2009年12月底,云南-广东特高压±800kV直流示范工程单极投产,2010年6月全面建成。项目的成功,显著提升了我国电工装备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电工装备成为中国制造的“金色名片”。

目前,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正在研发建设世界首个电压最高、容量最大的乌东德水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的±800kV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输电工程,将云南清洁水电输送到两广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每年可送电320亿千瓦时。这又是一项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对于促进我国西部清洁能源消纳、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电力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改写治疗指南:

广州医生研究成果领跑世界

鼻咽癌临床分期标准事关癌症病人的治疗方案,如判断不准,便会产生不良影响。美国鼻咽癌病例数量总体虽不多,却是国际通用的鼻咽癌临床分期标准的主要制定者。

中国鼻咽癌病例占全球的47%,为了研究更适合中国患者的分期标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马骏组建了团队,利用大宗病例数据分析,从2008年开始持续改进鼻咽癌的分期标准。通过研究,马骏发现,“鼻腔”和“口咽侵犯”并非鼻咽癌重要的预后因素,应由T2a期降为T1期,马骏团队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将“咽后淋巴结转移”纳入N1期,将“IV/Vb区淋巴结转移”归为N3期……这四项标准的修改均被美国AJCC分期标准直接采纳,并在全世界推广应用,使患者得到更精准的化疗。

在马骏团队的努力下,大数据样本中,鼻咽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从20世纪90年代的60%,提高到当前样本中的84%,实现了中国在该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广州雄心: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卡脖子’问题根子在基础研究薄弱。”李克强总理在9月2日主持召开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上如此指出。而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是基础研究工作的主战场。

国家级大院大所的集聚,是广州的优势,也是广州勇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凭借。据广州市科技局统计,广州聚集了全省80%的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69%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58%的独立研究机构。由此,广州也集聚着一批最顶尖的科研人才,目前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8人、“两院”院士97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90人。

同时,广州通过各种不同的合作方式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共同支持建设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也已经在承担国家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据广州市科技局介绍,2018年,广州市共建机构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49项、省级科研项目180项,项目经费总额1.4亿元。

其中,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作为牵头单位的“细胞器及代谢重塑在多能干细胞命运调控中的作用机制”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参与的“稀贵金属焊接/装联导电材料制备技术”、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参与的“高安全长寿命客车动力电池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参与的“高性能长寿命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开发研制”等多个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基础扎实、资源丰富的广州已经树立起核心技术突破的强国雄心,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便是广州未来聚焦的两大关键点。

今年3月,广州市政府印发《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广州将握紧创新资源集聚的拳头,集中力量,重点支持国家亟待解决的前沿领域和广州市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创新,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率先突破,解决“卡脖子”难题。

据广州市科技局透露,广州市的院士力量将汇聚起来,组建由钟南山、王迎军、陈新滋、苏国辉、李德紘、姚建平等资深院士领衔的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宏观把握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整体方向。

珠海: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

2018年10月20日,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成功实现水上试飞。作为中国大飞机“三兄弟”之一的AG600,此次水上试飞任务的成功完成,标志着AG600的研制,已经获得了重大突破。

AG600又名为“鲲龙”,是中国重大航空项目之一,该项目于2009年正式立项,首架原型机于2016年7月总装下线,并在2017年12月在珠海成功进行了首飞。

从立项到首飞,从湖北到珠海,“鲲龙”AG600总设计师黄领才带领一支年轻的团队历时9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打造出国之重器。在成功首飞之前,AG600已经获得了17架意向订单,按计划,AG600将在2022年交付。

谈起AG600研发过程,黄领才感叹“太难了”!此前,全世界只有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少数国家研制和装备了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陆两栖大飞机啥模样?怎么造?几乎一片空白。AG600研发之初,黄领才手上几乎无人可用,一般研制这样的大飞机至少要800到1000人的设计团队,但黄领才接手这个项目时,能聚在身边的设计师只有区区几十人。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该怎么办?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黄领才感慨地说。自主创新,意味着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AG600研制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大型特种飞机的尝试与突破。黄领才介绍,光是船底曲面参数的确定,就经历了一万多车次的水动力试验,而这只是所有研发试验的一小部分。飞机上特别显眼的巨大起落架,从7个方案中优化设计而来,是目前国内最高、收放系统最复杂的单支柱起落架。

“在AG600飞机研制中,我们主要实现了三方面的关键技术突破:一是飞机气水动总体布局和抗浪能力的关键技术;二是飞机起落架设计关键技术;三是飞机的疲劳与损伤容限关键技术。”总设计师黄领才介绍道。AG600飞机一诞生便荣获了一个世界第一,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在研水陆两栖飞机。全机5万多个结构、2万多个系统零部件,98%由国内供应商提供,全机机载成品95%以上为国产,包括4台涡桨发动机,是一架完全意义上的“国产大飞机”。

深圳:为终结结核病提供中国智慧

近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式获批成为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这是目前我国在结核病领域设立的唯一一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也是深圳首个、广东省第三个国家临床研究中心。

结核病是全球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由于缺乏新药和新治疗手段,耐药结核的治愈率依旧非常低。

针对结核病防治的重大需求与问题,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相关研究团队立足结核病临床诊治的现实与挑战,围绕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深入开展结核病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遗传发病机制等方向的研究。医院采用ESAT-6融合蛋白抗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结核感染Elispot诊断试剂,并最早将该技术应用于结核感染的临床诊断;与国家基因库共建的结核生物样本库,保存>50万份生物样本,建立7个大型结核病临床队列,为结核病诊防治提供了平台支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在肺结节早筛系统准确率超过95%,检测3毫米及以上的微小结节;此外开展了多项结核新型治疗技术,其中包括靶向宿主基因的结核病定向治疗策略研究,以“精准医学”为基础的结核病个体化治疗,结核DC-CIK、干细胞等生物治疗技术的开展,为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提供新的契机,开展多项结核新药临床试验,建立难治性结核的特色救治方案。

“针对耐药患者,我们还将开展新型诊疗技术的研究。”国家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周琳表示,对于结核病患者,要开展疑难重症和特殊人群的临床研究,同时,也要利用深圳的科创优势,开展适宜技术的转化应用研究。

深读

湾区广角

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

核心技术攻关

湾区需制度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非常有远见。把大湾区中的城市连在一起,并发挥出每个城市的优点,是湾区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将形成核心技术攻关所需要的制度优势。

目前大湾区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涵盖有很多领域。用干细胞治疗相关疾病,是我比较熟悉的领域。国家正在推进干细胞药物的研发,为了确保每一批的干细胞都稳定安全,并被证实具有疗效,国家对干细胞的要求也非常严格,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检查,获得批文后才能做国家认可的临床试验。

如今广东省区域细胞制备中心正由广州塞莱拉干细胞公司承担,这将解决细胞来源以及细胞制备过程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等问题,我希望这些干细胞不仅仅能在广州使用,也能应用在香港、澳门。我们过去在昆明做干细胞临床试验,曾经为干细胞来源问题感到头疼,我们用的是来自美国的干细胞,但是它们需要经过香港才能再到达昆明,这个过程非常困难。

大湾区的建设有望打破科研资源流动的障碍,对于核心技术攻关而言,这将解决以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形成协同创新的能力。

香港拥有一批世界级水平的高校,未来一些重要科研成果,可以来到广州转化。当然我也希望广州的重要国家企业,可以去香港建立大型实验室,促进香港科研水平的提高。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磊

广深各自优势

可以互补释放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将积极开展疾病防控领域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打造国际化临床科研攻关团队,以建设结核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契机,对标最高最优最好,推动深圳医疗走出国门,努力成为结核病防治领域的“前沿技术探索者”“行业标准制订者”“临床应用先行者”,为全球终结结核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国家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充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化优势和“一带一路”倡议愿景,推进中心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院所、医疗机构和著名跨国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技术共享与共同创新。充分发挥中心作为医药产品创新应用平台的作用,促进医研企协同,形成“需求、研发、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全链条闭环健康产业,最终提炼和总结出代表中国经验的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结核病临床研究和防控创新模式。

一直以来,广深在科创上各具优势,广州的亮点在于高校资源丰富、基础科研能力较强。两市的优势需要通过互补进一步释放,合作利于共同发展提升,包括重点完善基础创新、应用创新和产业化链条。同时,也可避免同质化竞争,增强组合力。


二维码 扫描上面二维码
移动看资讯
二维码

凤凰网房产广州站

扫描关注广州楼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闭

关于我们 加盟我们 广告合作 商务合作 网站地图 凤凰新媒体介绍 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保护隐私权 意见反馈 凤凰卫视介绍

凤凰新媒体版权所有京ICP证030609号

Copyright ©2018 Phoenix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